地址:苏州市相城区太平镇聚金村(尤埂)
电话:0512-65432858
传真:0512-65432403
邮箱:szjnylgj@163.com
联系人:
孙 13771716210
位于江都邵伯镇南大街143号和133号的齐氏故居是一座建于清初的明式建筑,尽管在历史的皱褶里,这座已历四百春秋的老屋早已被挤得面目全非、繁华不再,但透过其残存的精美砖雕、木雕和独特的鸳鸯厅结构,依然能寻觅到它昔日雕梁画栋的动人身姿以及当年扬州石刻、木雕艺人的精湛技艺。
邵伯镇的文化老人张允生向记者介绍:老屋占地近3亩,现保存较好的有南、北两座东西大厅(鸳鸯厅)及三间两厢卧室。其为明末清初经营油坊的齐氏所建,后齐氏与董恂结为亲家,董恂曾为母守孝在此居住。齐家衰败后,此屋由现在的钱氏先祖购得。
董恂(1807~1892),原名醇,后因避同治帝讳改恂,字忱甫,号醒卿,扬州人。道光进士,先后事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官至户部尚书。董恂尤爱读书,为官数十年,常手不释卷,约在同治三年(1864)翻译美国郎费罗的《人生颂》一诗,从而成为“具体介绍近代西洋文学的第一人”(钱钟书语)。一生所著颇丰,曾为家乡邵伯编纂了镇志《甘棠小志》。
故居典型大户人家的抱鼓石
走进老屋,记者的目光首先被大门两侧放置的一对抱鼓石吸引住了。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人们对于一座建筑的大门前区的装饰是异常重视的,因为大门前区是一座建筑的脸面,因此这里也是传统石刻艺人大显其技的地方。抱鼓石就是大门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有两种形制:一种的上端为圆形石鼓面,配以下端的长方形墩座,多见于衙署、官邸、寺庙的门前;另一种则为通体长方形,以豪门、贵族、大户专用。作为曾经的大户人家,齐氏故居门前的抱鼓石形制显然属于后者,为长方形。这是一对白矾石材质的雕花石鼓,与老屋同龄,两面皆雕有吉祥纹样,主图为花卉纹,花样简洁、花形优美、刀法流畅,富书卷气,为典型的南方石雕浅刻风格。
门楼砖雕寓意吉祥、雕工精湛
顺着石鼓抬头向上,则可见大门的门头上花样繁复的精美砖雕。砖雕共分6层,皆已残缺。上层砖雕以高浮雕几何形花卉纹样间以吉祥寓意纹样组成,因为残缺,依稀可辨有:麒麟送子、鱼跃龙门等;第二层砖雕高度仅及上层的一半,全部为镂雕卷草纹样,纹样舒展自然、刀法娴熟精湛,保存较为完整;第三层与第一层高度基本一致,以几何纹样为主,在约中间两分一半处左右各饰以龙凤呈祥图样的砖雕,雕刻异常精美,但今仅余凤纹砖;第四层与第二层的高度相近,以青砖为主,在其间饰有单个高浮雕吉祥纹砖雕;第五层与第一、第三层的高度相似,同样以青砖为主,在中间有呈倒梯形组合砖雕装饰,砖雕由三部分组成,中间主要部分已缺失,左右雕工细致的梅花纹砖雕保存完好;第六层的砖雕在左右的两边,今都已不可见。
除了门楼上的砖雕石刻,据现在的钱姓屋主介绍:在门楼的前面原来还有一个照壁,照壁上的砖雕与门楼上的同样精致,可惜已毁于上世纪的六十年后期。看着这些栩栩如生、精工细作的砖雕,记者不由感叹:虽然当年这些砖雕的作者,今人已无法得知其人其貌,但正是由于这些默默无闻的石刻艺人的智慧与精湛的技艺,使得这些本没有生命的石头即使历经数百年的沧桑依然能够如此鲜活动人。
精雕细琢、花样繁杂的门窗和梁柱
如果说大门处的石鼓砖雕已令我们初步想象到了老屋昔日的繁华,那么进入厅堂,那一扇扇精雕细琢、花样繁杂的木质门窗,那一根根雕刻着金鱼、荷花等精美图案的梁柱,就是在进一步告诉我们老屋当年曾经有着怎样的荣光。“以前,在大厅,还张挂着8盏海绵木的大宫灯,逢年过节,老太爷就命人亮灯,灯四周的图案也随之转动起来,流光溢彩,漂亮极了!”见记者思绪万千,屋主不由也沉浸在了深深的回忆中。
其实,从进入这条老街的时候,记者就已经得知:在南大街的两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还有多处,但即使是破败得超出我们预想的齐氏故居,也已经算是其中保存较好的了。